魅力赣垦之红星垦殖场
| 招商动态 |2016-09-02
红星垦殖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综述
红星垦殖场位于东乡县境内,距东乡县城4.5公里。占地面积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万亩,常住人口5528户1.6万余人,经过几十年建设发展,场总部所在地已形成了一个人口近万人、各种功能设施较完备的新型集镇。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通过“治水”增进城镇建设的“灵气”
红星垦殖场地处红壤丘陵地区,水资源缺乏,为了发展生产,建场以来,红星人围垦筑坝,修起了一座座山塘水库,仅场总部范围内就有三座。几十年来,大家都把眼光盯在了水对生产的保障作用上,利用水库进行灌溉、养鱼等生产经营活动,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水库由于养殖业的发展出现了水质恶化,给环境造成了影响,而位于城区范围内的三座水库,更是由于生产生活污水的排入,水质恶化程度明显,过往群众避之不及。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意识逐渐加强,大家认识到,水,不仅可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还是美化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
观念的转变带来了行动的改变,近几年来,红星人把“向水索取”变成了“向水投资”。水库不再养鱼,库区周边建起了排水沟,实行雨污分流,污水不再排进水库。同时,引来10多公里外的深井水补充改善水库的水质,水库四周建起了休闲平台、观光围廊以及健身步道,湖边种满了花草和常绿树木,环湖的医院、工厂垃圾集中处理,严禁排入水库,周边居民生活垃圾集中管理。5年来,红星垦殖场累计投入改造资金300万元,对城镇范围的白家水库、公园水库、医院水库进行了改造,由此带动了以水库为平台的“王震公园”、“将军湖公园”建设及周边的城镇化改造,围绕三座水库吸纳了上亿元的住房建设及公共设施建设投入,昔日的三座臭水塘变成了红星城镇建设的三颗明珠。
为了防止水污染事故的重复发生,农场还实行了三级“河长”制,所有的山塘水库都落实专人负责,宣传环保意识,查处偷排现象,保证一湖清水。
通过“治牧”优化城镇生活环境
10多年前,当人们相遇在红星总部门口时,伴随在朋友之间的,不仅是重逢的情谊,还有那挥之不去的苍蝇和蚊虫。为了灭蚊驱蝇,农场每年都要多次组织开展大规模的统一灭蝇活动,但年年灭,年年有,效果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城区范围散落着大量的养猪场和养殖户。
红星垦殖场建场以来,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利用牲畜粪便,改良红壤,发展经济。到上世纪末,红星已发展成国家经贸部认定的“供港生猪养殖出口基地”及江西省奶源基地。高峰时,红星的生猪出口量占当年江西省出口总量的10%,奶牛存栏数达全省的40%。
为了解决畜牧发展带来的蚊蝇滋生问题,彻底改善红星人的生活环境,红星垦殖场累计投资上千万元,对猪舍环境进行改造,并建立了大大小小数十个沼气池,对牲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在生态文明城镇建设的过程中,红星垦殖场又下定决心,加大投入,重新进行产业布局。先是彻底关闭了位于城区范围内的白家猪场,同时,建立养猪合作社,将居民家庭养猪集中起来迁往农场远郊,发展集约化养殖。通过产业转移,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养猪业彻底退出城区范围。2014年,在东乡县经济开发区的配合下,红星垦殖场又将位于城区东面2公里处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成的红星种猪场整体搬迁到红星南山畜牧养殖区,空出的土地引进了全国最大的输液生产企业——“科伦集团江西科伦药业有限公司”,这一迁一建,总投资达3亿元,不仅改善了城区环境,还为当地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三、通过“治路”增强城镇运行功能
2年前,总场大院后面的街道依然是路面破碎,路边私搭乱建。附近居民在路边随意围垦种菜,一到雨季,路面长期污水横流、污泥满地,过往群众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为了打造生态文明城镇,2014年以来,红星垦殖场开始了大规模的道路美化、硬化、亮化改造,总场大院后面的街道也在计划之列,工程包括拆除所有违章建筑,重新铺设地下管网,路面拓宽与硬化,增设垃圾堆放场等。如今,走在这条路上,以往的摆摊设点已经没有了,路边的菜地变成了铺满五彩砖块的人行道,整个路面的宽度比过去增加了一倍,人行道与机动车道实现了分离,增加了行人的安全感,雨季地面排水通畅,整个道路干净整洁。
改造后的丁字路
在近两年来的城镇道路改造中,像总场大院后街这样的道路改造项目多达10多项,此外,社区执法大队对城区主干道上的路面摊点进行了整治,划设了机动车停车位,城区人流物流有序,大大方便了当地居民。通过改造,红星的城镇功能大大增强。
新建的路
在城区路面环境的日常管护中,红星垦殖场还与东乡和平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签订环境卫生外包协议,由外包公司聘请32名保洁员,定期对路面进行清扫。其次,总场配置垃圾运输车1辆、洒水车1辆,投放塑料垃圾桶470只、不锈钢垃圾果壳箱30只、垃圾清运板车16辆,购置车厢可卸式垃圾车1辆,配备不锈钢垃圾桶16只,安装了两台垃圾压缩机。眼下的红星垦殖场真正做到了:集镇主干道全天候保洁、路旁绿化带美观无损、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通过“治房”提升城镇建设品味
近十年来,红星垦殖场累计投入住房改造资金超亿元,对改善居民住宿条件,提升城镇品味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造后的红西区
为了筹措建设资金,我们坚持两手抓,一是允许有条件的居民在农场的统一规划下自建住房,二是多渠道引进资金,集中连片开发。
红星雅苑是农场建设的第一个连片开发项目。项目结合旧农贸市场改造,新建商品住宅1.6万平方米。农贸市场位于红星山头最低处,改造前,因为地势低洼,面积狭小,雨天一片汪洋,逢圩又人头攒动,商户占路摆摊,改造后,商铺面积增加了3倍,交易环境大大改善。
农场的农业职工大部分大多住在离总场10公里范围内的农业分场,住房多为60—70年代建成的棚户宿舍,近年来,随着职工家庭收入的增加,许多农工希望住进总部城区。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加快红星城镇化改造,农场利用国家棚改项目资金,在“南瓜岗”集中建设商品住宅,目前项目已全面完工,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近亿元。
农场商品房的开发,改善了农场职工的居住环境,也大大提升了城镇建设的品味。与此同时,农场还成立了土管办、规划所,配备了专门的领导,科学管控居民私有住宅的建设。一方面,对原有的房屋建筑利用资金扶持、政策约束、市场引导等方式,进行屋顶、屋面的改造与美化,实行“穿衣戴帽”,另一方面,对新建住宅严格审核建筑设计,实现统一布局。
通过“治业”保障城镇经济持续发展
红星垦殖场在生态文明城镇建设的过程中,紧紧抓住经济发展这条主旋律,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满足城镇建设管护资金和居民安居乐业的需要,为生态文明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积极推进国有农垦企业的改制,保持原有企业的发展活力。目前,农场原有的20多家下属企业已全部改制,4000多名职工转换了身份,农场在基础设施配套、土地供应、行政服务等方面对改制企业予以大力支持,促使改制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东丰分场位于鄱阳湖畔,离农场总部约40公里,改制后,转换了身份的农工“洗脚上岸”,进入工厂工作,大片农田撂荒。针对这种情况,农场引进了“润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湖区的3000多亩土地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发展有机农业。不仅让农工就近就业,也给当地经济也创造了发展空间。类似“润邦农业科技开发公司”这样的农业开发企业,在红星已超过10家,他们或集中连片开发农田,或租赁荒山荒坡进行立体化开发,不仅自身收益良好,还美化了环境、为农场职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做好土地资源这篇大文章,为开发区建设“添砖加瓦”。红星垦殖场位于东乡县城郊,农场的土地紧挨东乡县城。农场属地管理后,在东乡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合政府之力做大省级红星经济开发区,目前,园区入驻的企业超过100家,其中不乏有恒安集团、科伦集团、雨润集团、回音壁集团等大型医药及日用品企业,为农场员工就业增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
广场夜景
鼓励农场职工自主创业。国有农场改制后,一批有理想、有技术的青年职工纷纷投身到自主创业的洪流中。为了把他们留在红星,农场为他们提供土地、厂房等必要的建设支持,对于有意投资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的,农场在土地流转、协调周边关系等方面给予服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红星的自主创业掀起了一个高潮。
目前,红星的生态文明城镇建设步入了一个良性的发展通道。东乡县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大力建设“品质东乡”的发展目标,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红星垦殖场的生态文明城镇建设必将再上一个新台阶。